擦擦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,是藏族先民奇迹般留给世人的中国古代艺术奇珍,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开始知道擦擦是因为这个奇特的名字。什么是“擦擦”?它是藏传佛教模制小型泥佛像、佛塔的藏语音译,源自梵语,意为复制。原初,擦擦一词仅用于表示佛塔,后来才衍生出佛像。现在藏地把无论是用单面模具印制的浮雕,还是用双面模具脱范而出的圆雕佛像、塔,均统称为擦擦。汉地及以往的书面用语称擦擦为“拓模泥佛像”、“模印泥佛像”、“模制泥佛像”、“脱模泥佛像”、“模制泥造像”均是以制作工艺命名。东北、内蒙等地区俗称“板儿佛”、“佛瓦”,北京一带则惯用“泥饽饽”,即以形状冠名。此外还有“泥塔模”、“泥塔婆”等等。称谓繁杂,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意译。 擦擦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,其题材包括诸佛、菩萨、护法神、高僧大德等造像和佛塔、咒语、经文等。其大小尺寸也不等,大者盈尺,小者不足半寸,甚至有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特大擦擦。擦擦的造型有圆、方、三角等形状,其上印着少则一尊佛,多则百余尊佛像。其种类有泥擦、骨擦、布擦、药擦,其中以泥擦为最常见,药擦具有藏药成份,而骨擦因为是将圆寂活佛、高僧的骨灰混合泥土制成,不但数量少且有珍贵的宗教价值,至于布擦更是难得,乃是圆寂的活佛、高僧中地位崇高者,其法体用特殊方法脱水处理之后予以塔葬,而后将渗出的体液与特殊泥土混合制成布擦,佩戴胸前,成为禳灾祈福的护身符,十分宝贵。另外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,擦擦可以分为宫廷擦擦、寺院供奉擦擦、民间供养擦擦三个大类。
虽然擦擦是泥模制品,但其忠实造像仪轨,是佛教图像学及其艺术风格传播的重要载体,再加上擦擦体积较小,便于携带,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向各地的传播,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,与唐卡、酥油花一样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艺术品,体现了历史上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的虔诚和才智,是留给世人的古代艺术奇葩。 擦擦在藏族佛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。对于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,藏族人已习惯将擦擦当作完善自己愿望的寄托之物,或供奉于一切被认为有灵气的神山神湖等圣地,或供奉于自己家中以及经堂里作为依怙之圣物,或供奉于佛塔或佛像之中作为内藏。随着岁月流逝和信仰传承,擦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藏地民间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。比如,家人有病或老人去世,会请喇嘛念经,依照喇嘛指点,家人或请人制作擦擦,或用钱物购请擦擦,而后将这些擦擦供在神山、佛殿、寺庙旁的转经路上,或者置于江河圣湖之中。
同样常见的是专门供放各种擦擦和经书等圣物的小房屋,被称之为“擦康”,一般多建在村头、路边、寺庙旁,草原上人多集聚的放牧场也有。这种“擦康”一般四周镶嵌玛尼石,有的周遭安放一圈转经筒,呈方形或长方形,内部装满各种擦擦,从早到晚,虔诚的信徒都要围绕擦康转经祷告,虔信者们深信,绕擦康转一圈就等于向无数佛菩萨叩拜了无数次。
除了转擦康,更为特别的是,在藏地至今仍然保存着所谓打水擦、打火擦、打风擦的习俗。不了解西藏文化者会将其看作是十分奇特的场景,但是在藏族民众的心目中,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制成佛像、塔,不仅可以取材于金、木、土、石,甚至可以取材于水、火、乃至空气,故而也有许多信众手持制作擦擦的模具不停地往水、火、空气中打去,于是随水、火、风而去的便是无尽的佛像、佛塔、经咒,这无形的水擦、火擦、风擦使得多维空间遍布佛的形象,具有一种十分美妙的充满形而上的意义。
总之,藏传佛教正是借由“擦擦”等普及广大民间且善巧方便的教化方式,已经永不磨灭地嵌入藏地世俗的物质世界当中,与世俗人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对世俗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厚影响。以擦擦为其中之一的宗教艺术,使得诸佛菩萨以某种真实不虚的形式存在于藏地百姓的生活中,与其朝夕相处,令其感受佛法。
|